今年10月上旬,2014年 “中国十大口碑医生”评选启动。经过首轮医院同行互评,20位医生从全国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入围最终评选。惠安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奔在列。
“是医者,德技双馨,仁术济世;是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者,孜孜以求,精勤不倦。”这是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颁奖典礼上,百年名校对何奔的赞誉。
然而,不论名衔有多长,家乡之于何奔,是心中永远的挂念。为家乡人服务,他总是乐此不疲。爱拼敢赢的精神使他在医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近日,记者连线采访上海的何奔医生,了解其医学奋斗历程。
十几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前夕,已近午夜,刚刚结束一天辛苦工作的何奔才睡下,医院打来的电话将他从睡梦中唤醒:一位耄耋老汉急诊入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血压几乎测不到,危在旦夕。
何奔火速赶回医院发现,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老人左主干完全闭塞,三分之二的心脏没有血液供应。当时对于左主干急性闭塞合并心源性休克症状,临床指南并不认可立即进行介入手术,因为风险太高,死亡率近百分之百。按理说,面对这种不做100%死亡,做了99%死亡的患者,医生完全可以不做。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99%的努力。”面对家属急切的目光,何奔毅然选择承担风险,顶着巨大的压力,以娴熟技术、利落手法在15分钟内完成了这一高难度手术。病人血压恢复,神志转清,何奔最终赢得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全力以赴,成功的一刹那,我感觉无比幸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何奔还是感慨不已。
“患者求医以性命相托,医生必须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用严谨负责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次诊治,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每次门诊,从病史询问到体格检查,何奔都亲力亲为——病历卡上永远是数页最翔实的记录、心率听诊永远是最耐心的一分钟、面对下肢水肿的心衰患者永远是亲自蹲下身的挽裤除袜……正是凭借这样的医者仁心,全国各地的感谢信、锦旗纷至沓来, 2012年,何奔被评为上海“十佳医生”。
读医科原本非何奔所愿,何奔的志向是像父母那样做教师。他父亲坚持一条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学医能悬壶济世,总有人需要。因此,何奔放弃了厦门大学生物系,去了福建医科大学。开学典礼上,老校长讲到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8个字,定格在何奔的脑海中。
1990年硕士毕业后,何奔如愿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师从素有“东方第一听筒”美誉的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也是咱厝人的郑道声教授。导师的悉心传授与自身刻苦的临床积累,奠定了何奔的严谨治医态度和扎实临床基本功。
上个世纪90年代,何奔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心脏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心导管室学习。2003年,学成归来的何奔回到仁济医院,成为当时上海所有三级甲等医院里最年轻的心内科主任。
作为学科带头人,何奔从2004年起建立起惠及浦江两岸数百万人口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抢救了数以千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年前,他的手术从仁济医院心导管室向国外学术会议卫星直播,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国医生的高超技艺。今天,搭建国内一流心脏影像诊疗平台、成立全国最大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牵头重大疾病联合攻关项目……行医三十载,何奔始终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上“奔跑”,为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贡献着智慧与汗水。
在外人看来,何奔在医学界称得上一方权威。但何奔明白,荣誉和成就代表过去,在他的医学奋斗路上,永远没有停歇的字眼。何奔说,多年的临床实践,使他悟出一个道理,学医、做医生不但要有技能,而且需要不断做学问。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上升,如何提高救治水平?何奔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先溶栓后介入手术的概念,即如果当地医院没有条件对心梗患者施行急诊介入手术,可进行药物溶栓治疗,再转运至有资质的医院接受“适时介入”治疗。“药物介入治疗”这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全新治疗理念被付诸实践后,使许多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降低了死亡率。何奔还率先在国际上提出“溶栓后介入治疗的时机可能在6小时左右”的观点,并受邀在2014年度国际心肌梗死专题峰会上做主题报告,被大会评价为“年度最有价值学术报告”。
11年来,30余项国家级课题、100余篇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教育部211工程全国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一个个里程碑……仁济医院心内科团队在何奔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屡创佳绩。
“虽到知天命之年,回首望去,还算充实。不仅救死扶伤而且做了学问;向前看去,充满希望,不是要达到多高的境界,而是我能一直做个学者,做我的学问,救死扶伤。”这是何奔作为一名医者、一名学者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