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第二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新史学青年著作奖”由北京幽兰文化基金会设立,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评审。设立本奖项的主要目的是赓续梁启超先生所倡导之“新史学”精神,表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中既拥有史学方法新视野,又深具敏感洞察力,在发掘和解读新史料方面卓有创见的优秀作品;广泛邀请史界同仁参与评选,无需申报,不限专题,不限断代,充分尊重同行评议的权威性,希望在权威学者们独到深刻的眼光审视下,成功甄选出构思精妙,文字雅致却又不趋时流的优秀历史著作,真正对那些学养深厚,充满洞见,同时又能尊崇先贤,坚韧治学的优秀青年学人起到提携褒扬的作用。
首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评选活动于2019年举行,得到了学界同仁的积极响应,亦在公众层面获得广泛关注。2022年4月,第二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评选正式启动,限定参评专著出版时间在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之间,候选作品出版时,作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筹备委员会向全国30家重要教学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发出提名邀请,收到回复意见116份,提名著作共计174部。综合提名数量及评审专家意见,按照1:3的比例产生14部候选著作。再由来自不同学术机构的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依据票数过半原则,评选出五部获奖著作,分别为李文杰著《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苗润博著《〈辽史〉探源》、彭春凌著《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魏斌著《“山中”的六朝史》、周健著《维正之供: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其中,《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由我社出版。
清朝的政务决策,可分为朝会、文书两大要素。朝会与文书处理,不仅涉及皇帝、军机处、各机构的权力关系,同时也是政务决策形成的全过程。清朝最后五十年,因皇帝皆幼年继位,加之西潮冲击,政府组织结构变革剧烈,朝会、文书与政务决策程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本书通过众多的专题研究,补充原有的制度史结构,全面搜集晚清高层的政务文书,对与其运转相关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细致释读;在牢固的细节考据基础上,从朝会议事和文书流转的视角阐释了高层的权力运作及其演变,对咸丰帝晚年的中枢权力结构、对垂帘听政、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关系、对晚清的责任内阁制、士人对议会的理解,都有较新颖的解释;有助于了解20世纪中国决策体制中的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中国高层的政治结构。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后半叶以“进化”为主题的哲学运动公认的知识领袖,对全球思想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翻译斯宾塞为嚆矢,章太炎与严复携手推动社会进化学说扣开了中国知识界的大门。站在观察中国传统文明朝向近代观念世界转型的角度,《斯宾塞尔文集》可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本书整理了斯宾塞著作的百年汉译史,并于其中定位章太炎译著的历史价值,首次查明章太炎译著所采用的原作底本,并揭示这一发现的思想史意义。本书分析了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背后所隐藏的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中、日三地及它们所辐射的三种语言圈交叉和互动的历史,指出全球史视域乃是观察这部作品及其后续知识效应时必要的方法论视域。与此同时,本书重译、并用四个版本校订了斯宾塞的英文原著,一一查明译作对应的原作段落,找出译作未尝翻译的原作篇章,并从思想史角度出发为原作、译作都作了详细注释,拉扯出英、中两种著述背后的文化网络,建立起斯宾塞、章太炎所在的两个思想时空进行对话的知识图景,也为后续的相关跨国思想史和全球思想史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